洞庭碧螺春在对炒制工艺传承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是机械化作业,在碧螺春炒青市场上,一些外地机器炒制的碧螺春价格零售只有几十元一斤,而在洞庭山收购价至少也在一百多,纯手工茶由于在人工成本上要比机器炒制的碧螺春要高出许多,所以在竞争上少了价格优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洞庭东西山茶果间种的茶园面积并不大,加起来总产最多也就300担。2002年以后洞庭山茶园规模迅速扩大,采茶可以请外地打工人,但炒茶一般都是本地人,而本地茶农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碧螺春茶加工时间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连续炒制十分辛苦,许多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忙碧螺春茶汛,主要还是一批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老农在忙。正常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人工操作最多一天能炒3斤左右,而后期茶叶包括采摘、挑拣、加工等在内的成本至少也在60元/斤左右,但销售价格却只有150元/斤,成本高、赚不到钱后,“炒青”的质量就更难保证了。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大的茶厂开始尝试半机器炒茶,用的是大型的杀青机和揉捻机;而对于茶农来说用的是低端的杀青机和揉捻机,碧螺春炒青经如果前两道工序由机器进行炒制的话,接下来搓团显毫这个就相对简单了。而且机器炒茶有个好处就是一次可以炒很多斤,完全可以降低成本。
所谓半机器炒茶,是对碧螺春工艺的杀青和揉捻通过机器进行炒制,由于低端茶叶对这两到工艺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采用机器炒茶师完全可行的。经过机器杀青,揉捻然后在经过手工搓团,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炒制的人工成本。
半机器炒茶固然有成本优势,但对于瓶炒制工艺而闻名的碧螺春来说却是一种文化与品质的流失,虽然炒青属于碧螺春中的低端茶,但是机器炒制的炒青在炒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机器的上所含有的微金属物质,而这些物质对人体肯定是有害的,这对于提倡生态的有机茶来说却是一种矛盾。而且半机器炒制的炒青由于火候和力度都没有人工炒茶来的精准,炒制出来的味道也没有手工茶来的好喝,所以半手工茶对于洞庭山茶农来说并不是出路。
与其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选用机器炒茶而降低茶叶的品质,还不如拓展营销渠道,做好洞庭山碧螺春,定制相应的客户。时代在发展,未来有机茶,手工茶的市场将越来越大。如果为了降低成本还不如把洞庭红茶(碧螺春红茶)做做好,这才是洞庭山茶农的出入。